English
中文
English

第三个中国航天日,看中国航天60载背后流动的科技

时间:2018-04-26 来源:浏览量: 打印 字号:

对于航天迷来说, 4月24日是一个格外隆重的日子,这一天不仅是第三个“中国航天日”,也代表着中国航天科技技术的旗帜不断升高和飞扬。

 

自去年航天日以来,中国航天实现宇航发射25次,将53颗卫星送入太空,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取得一大批重大成果。今年,中国将宇航发射有望超过40次,实现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开展巡视探测迎来真正的中国航天“超级2018”。应该讲,这些成就意味着中国航天影响力正在快速发展的环境下日益突显出来,也是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显现活力的表现。

而在中国航天业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的背后,实则是因为有国家对航天事业的巨大投入、无数个航天人的人力支撑以及相关优质供应企业做服务保障才最终将一页页光辉的成绩单呈现在世人面前。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那些“大国重器背后的隐形力量”。

60载品牌成长记,长城润滑油终获得“中国航天专用产品”最高荣誉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全国人民实现从民族自信到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注入强心剂。站在时代语境中的中国品牌们,同样也在向世界展现着蜕变和进化。

从1970年长征一号火箭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到“两弹一星”建功,再到航天神剑惊艳亮相“九·三”阅兵,每一次振奋人心的进步都是所有航天人共同的努力。而长城润滑油,作为中国航天事业润滑战略合作伙伴,至今已经陪伴中国航天60年的风雨历程。

很多年轻朋友可能还不知道,1962年,为了打破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国家组建了长城润滑油的前身——原石油工业部北京试验厂(代号621厂),开始进行航空航天、核工业等国防尖端工业所需要的特种润滑油品的研发和生产。就是从这里开始,长城润滑油硬生生地开辟出了一条属于中国的航天润滑油之路。从东方红一号卫星到神舟系列飞船、嫦娥探月工程,再到中国空间站建设,长城润滑油实力护航中国航天事业,用高质量保障践行着他们的航天使命。

1964年,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获得成功,7月,第一枚生物火箭发射成功,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1984年,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长城润滑油在60年服务过程中,不仅打破西方国家对航天工业、核工业用油的技术垄断,还高效助力中国航天事业的稳步发展,也由此获得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多次嘉奖。

而如今的长城润滑油,通过自主研发,开发了7大类60多种航天润滑类产品,解决了极大温差、超高真空、强烈辐射等复杂太空环境下的润滑难题。在2004年,长城润滑油被正式授予“中国航天专用产品”称号,对于长城润滑油而言,也是实至名归。

长城润滑油的成功又能为民族品牌们提供怎样的借鉴意义呢?

长城润滑油能够作为中国航天战略伙伴并服务其60载,离不开三点,匠心、创新和品质。

  所谓匠心,是一丝不苟和追求极致。众所周知,太空存在真空、失重、辐射等极端环境特征,航天器要保证长期精准稳定地运行,对润滑油的稳定性、洁净度以及耐高低温等性能的要求很高。要生产满足航天需求的润滑油,不仅要有超高的技术水准,质量管理、生产环境、制造工艺等等也至关重要。

为了将航天油品性能最大化,长城润滑油研发工程师在不破坏分子稳定的前提下,分离质量低、不稳定的内部分子,加入耐高温、耐腐蚀等高质量的分子,通过重组油品内部分子结构最终实现研发目标。这些研发人员们也因此被亲切地称为“艺术雕刻师”。

所谓创新,则是匠心的递进,没有匠心的支撑,也就难以拥有创新。1964年,长城润滑油的前身621厂突破国际封锁,潜心研发,经过数个日夜研制出4851、4853号特种润滑油。这两种润滑油的交付使用,对当时的中国航天事业有着重大意义,标志着中国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中国由此成为少数几个掌握航天工业、核工业用油技术的国家之一。

至于品质,它是一种企业态度。例如,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导航系统最核心的陀螺仪及惯性控制系统,均采用了长城润滑油的精密陀螺仪表油,正是长城润滑油超高的稳定性和精准度,保障了航天器飞行的稳定和导航的精准无误,为对接创造了极佳的有利条件。此外,长城润滑油超强的密封性、耐高压性等,也为飞船各部位的密封、各类电子元器件的检漏发挥了重要的保驾护航作用。

 

写在最后

60年的长城润滑油航天情结,其向我们充分展示了一个有技术、有品质和有历史的一流品牌形象。而当中国制造这张名片在全世界打响的时候,也正是需要长城润滑油这样的民族品牌为中国迈向制造强国输送“中国血液”的时候,站到产业链前沿的长城润滑油,也将会推动中国润滑油产业的整体升级。

留言评论Message

我要评论e-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