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文
English

“中国版海事卫星”再升空

时间:2020-11-13 来源:浏览量: 打印 字号:
北京时间11月12日23时59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天通一号02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这次发射,并非长三乙火箭与天通一号卫星的首次合作。在2016年8月6日,同样是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我国卫星移动通信系统首发星——天通一号 01星就是由长三乙火箭送入太空的。因此,这次任务也是时隔四年后,长三乙火箭与天通一号卫星的再度携手。


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制建设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也是我国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国版的海事卫星”,它标志着我国打破国外垄断,正式进入了地球同步轨道移动通信卫星俱乐部。


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消息称,天通一号02星基于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研制,核心部组件均已实现自主可控,关键技术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02星根据使用需求对卫星平台和载荷进行了优化设计,增强了使用灵活性,突破了星地一体资源动态管理和多星联合控制等关键技术,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和系统服务能力。

与以往不同,此次执行任务的长三乙火箭通过两项技术改进,有效提升了火箭的可靠性和运载能力。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专家介绍,箱底是目前火箭贮箱中结构最复杂、制造难度最大、生产周期最长的产品,以整体化制造替代传统的拼焊方式,将大幅提升产品的精度和可靠性。


此发火箭首次应用了2.25米直径整体旋压成形的贮箱箱底。一院专家介绍,贮箱箱底由一块金属板材整体旋压而成,一体化成形的方式颠覆了传统设计和制造模式,免除了箱底大量的焊缝X光检测和逐条焊缝内压试验考核复杂流程,大幅缩短了成形焊接时间、检测考核时间,缩短了贮箱箱底制造周期50%,同时降低了检验成本,更有效提高了产品可靠性。


一院专家说,作为我国单一型号发射次数最多的火箭,包括长三乙在内的长三甲系列火箭,表现愈加成熟稳定。与此同时,试验队伍持续推进火箭可靠性与运载能力双提升工作。

此次任务,试验队伍对三级发动机预冷程序进行了优化,研究了小流量预冷对发动机的冷却效果,在减少大流量预冷时间的同时,增加了小流量预冷时间。一院专家表示,通过调整两种预冷模式的时间配比,减少了推进剂的消耗,为后续运载能力提升打下基础。优化后的预冷程序正式应用时,可以提高10公斤的运载能力。

留言评论Message

我要评论e-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