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文
English

中国或将迎来汽车芯片的至暗时刻?

时间:2021-01-22 来源:浏览量: 打印 字号:
继手机芯片受限后,汽车芯片又受到打击。最近,又一则有关半导体芯片的新闻,再次掀开了中国半导体“芯片之殇”的伤疤。

  美国和欧洲的半导体制造商,全部停止向中国汽车厂家提供芯片。在消耗完现有的存量后,中国汽车将进入大面积停产状态。


  疫情是导致此次车载芯片短缺的重要原因

  首先,不少车企去年上半年因疫情削减订单后,汽车芯片企业已将产能挪作他用,待疫情好转后,产能已跟不上需求的增长;其次,车用半导体大多采用8英寸晶圆制造,而近些年主要半导体代工厂商着重发力12英寸晶圆;而且,消费电子芯片需求的大幅上涨,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汽车芯片形成挤压;此外,美国对中芯国际的打压更加剧全球芯片产能紧张。

  芯片是智能汽车数字发动机

  智能汽车的出现,无异于计算机的诞生。计算机开创信息化时代,智能汽车启动万物主动感知的纪元。

  尽管出现过智能手机,但由于需要人工输入信息,智能手机才能被动决策、处理,因此只能将智能手机看做可移动的小型计算机。

  然而,智能汽车拥有真正的自主行为,可自行感知、决策、路径规划和人机交互。智能汽车将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人工智能终端。

  一旦智能汽车突破,形成产业规模化,那么人工智能终端也将出现在家庭服务、农业、工业等场景,一个跨时代,多行业的创新也将到来。

  在智能汽车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智能汽车芯片。


  智能汽车芯片,可形成从感知、推理、预测、人机交互、到决策的人工智能计算闭环,相当于智能汽车的数字发动机。

  在燃油车时代,整车架构动力是通过发动机把是有能源转化为物理动力。而智能汽车时代的能源则是大数据,大数据通过智能汽车芯片的计算,转化成车对决策控制、对道理、世界环境的建模。

  车载芯片毫无疑问就是汽车上面的数字发动机,我们说在智能座舱的人机交互、在自动驾驶的环境感知到决策控制,都是靠智能芯片完成数字发动机的计算。

  有研究机构指出,目前,中国成为车载芯片的重要市场,占据全球市场份额35%,一旦涉及芯片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就会遇到阻碍。如果某些中企触及芯片价值链的上游环节,华为的遭遇重演,不会让人意外。


  但不妨换个角度看,中国各大汽车制造商的产能规划接近6000万辆,占全球汽车总产量的比重超过60%,而以纳米计算的芯片正决定着一切。

  据悉,中国汽车产业规模占全球30%以上,每年2800万辆汽车的销售量,这样算下来,中国每年进口汽车芯片的金额超过千亿元。而一旦涨价潮出现,价格每提升20%,中国每年进口汽车芯片的金额就要多出200亿元,所以这一波涨价,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也是欧美厂商们对中国市场的又一次收割。

  目前,这波涨价缺货背后,也是国产汽车芯片的一次机会,接下来越来越多的厂商,或要思考国产替代了。


  芯片市场竞赛开始

  在PC、智能手机的国际市场上,中美品牌相互较量,占据了全球市场的大量份额。然而在操作系统和底层芯片上,却没有中国的身影。

  其中,操作系统和底层芯片在市场份额上,通常只有2位赢家,并且前者占据的市场份额远大于后者。例如安卓与IOS在去年10月分别在全球拿下74%和25%的市场份额。

  终端品牌之间的竞争是长久的,而操作系统和底层芯片厂商在很短时间内占山为王。

  所以,未来三年是争夺智能汽车芯片关键的时间窗口。


  智能汽车芯片从半导体垂直领域看,目前智能汽车芯片发展仍停留在初期,几乎等同于PC最初级的80286芯片阶段。

  另一方面,智能汽车芯片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决定了是一个长赛道。

  中国品牌在PC、智能手机高速发展时期,在操作系统和芯片没有话语权。但在智能汽车发展时期,中国品牌必须占有一席之地。

  “如果中国品牌在芯片跟操作系统不能够拿到中国智能汽车市场的前两名,我认为我们就基本上出局了。”


  那么,怎样才能在中国市场上占据前两名呢?

  首先,如果成为一家世界级的AI算法公司,需要深刻理解人工智能软件算法,以及发展演进的脉络。只有深刻理解,才能推出符合未来市场需求的软件算法。

  其次,还需具有帮助客户开发软件算法的能力,其深层能力是软件与硬件双轮驱动。

  只有结合以上,才能成为新一代的汽车芯片领导者。

留言评论Message

我要评论e-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