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庞大的汽车市场,为何中国没有世界级品牌
上世纪80年代末,在闭门造车30年,汽车产业仍然没有起色的情况下,中方决定引进外国技术发展汽车工业,1978年10月,中国代表团远赴欧洲六国考察,参观德国大众后,中方代表提出是否可以与上海合资经营汽车厂。
大众董事长当场表示同意,还向中方透露,大众正在同韩国商谈在亚洲合作建厂事宜,如果中国愿意和大众合作,大众将放弃与韩国的项目,双方一拍即合,在后来的谈判中,大众要求合资公司的利润要达到18%到20%,同时公司运营前几年生产的汽车由中方负责销售。
这意味着不管汽车是否能卖出,只要造出来大众的利润就一分不少,在场的外经贸部人员表示反对,工厂都没建,没人知道大众汽车怎么样,既然是合资公司就应该风险共担,为什么要让中方包销?
中方首席谈判代表,害怕协议谈崩,将外经贸部人员劝离谈判现场,未经请示,当场同意了大众的要求,他的解释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作为涉外项目的谈判代表跳过北京,私自同意外方要求,那有没有受到处分呢?答案是没有。
由于项目的重要性,加上发展的急迫性,中方同意了大众的要求,上汽引进大众无可厚非,大众要求利润也情有可原,况且大众在合作之初同意提供资金,还愿意转让技术,配合中国汽车国产化进程,当然转让技术最后不了了之,这也是后话。
虽然大众跟上汽的合作条件苛刻,态度强硬,但真正影响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格局的并非上汽,而是北汽,北汽是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汽车企业,以前叫北京吉普,是BJ212的生产厂家,这款车因为1966年开国领袖的两次乘坐,从此家喻户晓。
1983年5月,北京吉普与美国AMC签署合约成立合资公司,合约规定北京吉普继续生产老产品,同时筹备开发二代车BJ213,此外再以AMC汽车为基础,联合设计开发中国第二代轻型越野车。
但是1985年10月在底特律召开的董事会上,考虑到公司的技术实力以及盈利的现实压力,中方放弃了二代车的联合开发,转而通过散件组装方式引进AMC汽车,放弃新车型的联合开发对北汽有没有影响呢?有影响而且很大,那做这个决定有没有人被问责?还是没有。
如果说放弃二代车开发影响的只是北汽,那之后发生的事情,影响波及的范围就远不止北汽了,1985年底由于供应链断裂,北汽的组装生产线停止运行,双方多次交涉之后,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于是事情开始恶化,1986年2月21日,美国AMC董事长在美国杂志上发布新闻。
新闻指出,由于中方违反协议给美方造成经济损失,AMC决定停止与北汽合作,并公开宣称中国不适合搞投资,此消息一经发布舆论哗然,西方媒体大肆渲染,将北汽推上风口浪尖,为了不让中国第一家合资企业倒闭,同时也为了维护中国的营商环境,中方成立特别工作组和美方谈判。
谈判中,美方提出五年内美国出口5万辆汽车给北汽,总价值约7.8亿美元,美国为什么这个时候提出销量要求,一方面上汽大众推出的桑塔纳和捷达几乎横扫中国市场,另一方面AMC汽车油耗大,国产化进程慢,配件少,售后维修不方便,向中方提出销量要求,可以提前锁定美方出口。
最终双方达成协议,销量从5万辆降为12500辆,然而协议还没有起草和打印,美方代表就以赶飞机为由离开了中国,洛杉矶时报记者回国后将这一事件写成书并出版,在美国连播一年,后来这本书被翻译成日文,成为当时日本企业跟中国合资的必读书籍。
让人意外的是从北汽和AMC开始合作的1983年,到2000年这段时间里,北汽公司的主要利润产品竟然是中方的BJ212,原因就在于北汽利用美国技术对BJ212做了百余项技术改进,延长了老产品的生命力,后来原北汽党委书记郑焕明对此反思道:“美国汽车是否适合中国市场,北汽公司能不能赚钱,这些都不是合资经营最重要的事务,最重要的是我们因此失去了自主研发的机会,从而成为一个毫无技术含量的组装加工工厂。”
如果说北汽作为第一家合资企业,出现一系列问题,有其历史局限性,那之后的几十年,中国各级地方政府争相上马汽车项目,毫无节制,抢夺品牌落户,才是中国汽车市场大而不强的根本原因。
当年某汽车品牌进入中国国内厂商希望引进产品和技术,与外方展开拉锯式谈判,不料另一家厂商跳出来,声称只要产品不要技术,这种行为明显不利于市场换技术,中外厂商躺着挣钱,其他厂商看到这种情况趋之若鹜。
既能给地方政府赚钱,又能拉动GDP上涨,有没有引进技术,是不是中国品牌,也就无所谓了,就这样技术派在市场派面前溃不成军,汽车产业最终成了谁都应该负责,有谁都不负责的混沌格局。
2021年1月13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汽车销量是2531万辆,我们可以保守估算一下,假的过去十年,平均每年汽车销量2千万辆,每辆汽车售价15万,一年的销售金额是3万亿。
而京沪高铁1318公里花了两千209亿,也就是说3万亿可以造17900公里高铁,而中国高铁建设这么多年,总共也才38000公里,足以见得汽车市场规模之庞大,人们已经不提中国市场已经连续多少年世界第一了,毕竟对任何一个有民族自尊心的人来说,没有中国品牌,没有中国技术,最大的市场就是最大的笑话。
留言评论Message
我要评论e-magazine
上一篇:上海车展彰显中国企业"创变"自信
下一篇:“小长假活力”彰显中国经济向好底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