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已迎来巨变,智慧城市运营已成最大风口
近日,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税务总局、人民银行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土地出让金划转税务通知,决定将原由自然资源部门征收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矿产资源专项收入、海域使用金、无居民海岛使用金这四项政府非税收收入,全部划转给税务部门负责征收。按计划,本项政策将在河北、上海等七地自7月1日开始先行试点,再于2022年1月1日起在全国全面施行。也就是说,和其他政策不一样的是,这个政策在试点期间,便涵盖了长三角核心区域的上海和浙江,以及北京周边的河北和内蒙。这意味着,本次政策调整是一个中国经济政策转型的标志性事件。标志着我国原有土地财政的终结以及新经济转型的开始。
有关于我国经济政策的改革与转型,可以从上世纪80年代说起。当时我国改革开放,首先面临的就是价格双轨制问题,随着进入90年代初经济不振,体制内外价格差别不大,这个问题就顺势解决了。为了解决接下来出现的经济发展活力不足,我国于1994年实行分税制。把税务局分成国税和地税,地税归地方所有。通过增加地方政府收入调动地方积极性。再后来是1997年的放开房地产,卖地收入归地方。通过这三大改革,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被充分刺激起来,各个地方政府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但是搞着搞着,问题就出来了。因为市场经济的虹吸效应,2010年以后虽然长珠三角、北京、一些省会仍然搞得不错,但越来越多的地区的经济发展越来越迟滞。不但无法寻找更多的经济增长点,反而出现劳动力大量外流现象。也就是说,如果任由地方发展,就会形成区域内良性和恶性双循环。于是2018年,国税、地税又重新合并了,更名税务局。而这次随着四项政府非税收入划转税务局,财政收入重归中央,地方政府在原有体制中已经几乎没什么财权了。
而在这四项收入里,卖地收入是绝对的大头,这笔收入的正规的名称是“地方政府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020年,卖地收入是84142亿元,同比增长15.9%;今年前4个月是21383亿元,同比增长35%。而2020年,全国税收收入仅是13.68万亿元。也就是说,这个卖地收入相当于整个税收的60%,这是比例已经非常巨大,正是地方财政之前被戏称为地产财政的主要原因,也是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难度巨大的症结之所在。以前这种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分权的模式,是被香港经济学家张五常极力夸赞的“诸侯经济”模式。其认为,当地方有了充分的财权,就有了发展经济的动力,市县长、书记们利用自己的行政资源,以远比市场机制速度更快、范围更广的方式来调配生产要素,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从2014年开始,他的“诸侯经济”的说法,在我国逐渐转变为负面。比如2014年1月《中国证券报》就发文有文章说:从坏的方面看,这种模式就是广受病垢的各界指责的“诸侯经济”发展模式,为了地方局部利益,他们大搞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甚至相互封锁、相互拆台。说得更通俗一些,百废待兴时是增量经济,各地方政府的竞争是良性竞争;但到了存量竞争阶段,诸侯经济就是恶性竞争了,好的越来越好,差的越来越差。而随着全球市场扩张体系终结,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蜜月必将结束。
那么现在既然国家收拢财权已经大功告成,我们便可以预测未来可能发生什么了。首先,除去十几个一二线城市还可以抓住最后的窗口期大力卖地,准备养膘过冬外。大部分地方政府尤其是热门城市的实体基建,将面临大幅减少。而随着地方政府人员的收入明显减少,政府的注意力将集中在存量资产的运营增值。地方政府必须开拓新的财源方面。顺理成章的,智慧城市的运营收入自然必将成为地方政府关注的优势项。因为土地收入已经收归国家,财政压力将让地方继续保持着发展经济的动力,而地产财政的惯性以及地方资源优势又框范着地方政府的选择空间。加上5G万物互联,6G数字孪生等技术不断的在智慧城市拓展着应用场景。在地方政府面前,运营实体基建与运营数字基建的逻辑上又有前后承接。智慧城市的运营收入替代土地收入水到渠成。
而这对于智慧城市相关行业从业者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无论是智慧出行还是智慧社区,无论从智慧消防到智慧环卫。智慧城市建设的最大的难点也是最吸引人的就是这些技术的应用都基于城市数字基建,这是一个需要巨大投入与行政统筹的领域。而本轮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让地方政府顺理成章成为数字基建的领导者与引领者。地方政府有足够的能力与动力解决智慧城市实施的核心问题,这让智慧城市无疑成为下一个风口。当然,机遇是动力也是挑战,当政府将智慧城市运营收入放在与现阶段土地出让、基建收入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时,无疑也对现阶段智慧城市各种应用场景方案与实施效果提出了更加明确与具体的要求。作为最终用户,各个地方政府对花哨的界面与先进的技术应该兴趣不大,他们关心的是智慧城市方案能为城市居民带来的切实服务,以及为当地财政带来的具体收入。每一个应用场景背后必须要有扎实的商务逻辑组成的价值闭环。
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遵循着经济发展目标的国家战略,影响着每个人、每个行业的方方面面。本轮发展模式的转变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进程。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的经济政策将更加积极,各个城市当年曾经激活城市房地产的主观能动性也将继续刺激数字基建的跨越式发展。我相信在行业同仁的齐心努力下,智慧城市的发展一定会比当年城市基建发展更加有序也更加良性。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已经迎来巨变。中国的发展模式,早已进入了新时代。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智慧城市风口已现,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