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文
English

航运巨头超旺季“冻价”不吃亏 舱位箱子仍然需要抢

时间:2021-09-17 来源:浏览量: 打印 字号:
近日,继达飞海运表示“冻价”后,马士基、赫伯罗特、ONE等航运巨头纷纷跟风。业界纷纷猜测,这是否代表持续上涨的海运价格有望就此打住?

沙利文大中华区咨询总监向威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达飞海运、马士基、赫伯罗等属于业内头部企业,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如今的海运价格已经位于历史高位,声明不涨价有利于与下游客户保持稳定合作关系,维系行业平稳运行。同时,也可以帮助缓解整体行业非合理价格上涨。

另有航运公司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这些航运巨头在业内有较大影响力,有可能起到带头作用,而其他航运公司应该也在观望中。”

但也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虽然航运巨头表示不涨价,但欧美热门航线的需求大、舱位紧张,目前的实际运价仍有小幅上涨。”

多家航运公司“冻价”

中国航运公司有优势

上述航运公司人士分析认为:“航运公司宣布不涨价的时期正处于行业旺季,从目前来看,8月份到明年1月份都是航运业旺季,这段时期海运价格几乎上涨到全年的高峰,所以此时宣布不涨价对于公司来说并不吃亏。”

另一位航运人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称:“此前航运基础价格涨得太多了,如今过高的海运价格导致外贸企业一片哀鸿,纷纷呼吁降价;此外,各国监管机构都在严查,航运公司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在业内人士来看,航运公司之间的竞争压力,有可能是导致航运巨头宣布“冻价”的一个因素。

一位航运从业者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马士基、赫伯罗特、达飞海运等国际航运巨头原本的海运价格就较其他公司高,有时比中国国内的航运公司海运价格高出几百美元/FEU。”

疫情以来,发达国家消费强劲,而中国作为最先从疫情中恢复的制造大国,大量国际订单转向国内,中国航运产业因此迎来了爆发。

上述航运从业者向记者分析:“中国国内最大的航运公司就是,公司旗下有全资子公司中远海运和间接控股子公司,从去年年底的运力投入数据来看,中远海运和东方海外在中国-美东/美湾航线上皆增加了运力的投入。”

据中国航务周刊给出的去年年底(2020年11月9日-11月15日)数据显示,中国-美东/美湾航线船公司运力投放排行中,马士基以2.66万TEU排行第一,东方海外2.64TEU万排行第二,中远海运、长荣海运、达飞轮船分别排名第三、四、五位,运力分别达2.2万TEU、2万TEU、1.8万TEU。此外,在中国-美西航线船公司运力投放排行中,长荣海运以4.64万TEU排名第一,达飞轮船、东方海外、中远海运、万航海运紧跟其后,运力分别为3.15万TEU、2.62万TEU、2.34万TEU、2.17万TEU。

“如果将中远海运和东方海外的运力加一起的话,在中国-美东/美湾航线,两家公司运力合计高达4.84万TEU,运力远超马士基;此外,在中国-美西航线,两家公司运力合计高达4.96万TEU,运力同样超过第一的长荣海运。”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在中美航线上,中国航运公司明显更有优势。这对马士基、赫伯罗特、达飞海运等航运巨头来说是一种压力。”

附加费用仍要另付

航运巨头“冻价”不吃亏

认为航运公司主动停止上涨即期运费,看似短期利益受损,实则长期利益受益,有效规避后期高位大幅回落风险。同时,近期不断上涨的即期运费使得客户争相出货,锁定即期价格将压缩中间商的利润空间。

达飞海运即期运价虽然冻结,但附加费用并不包括在内,海运公司利润增长仍存空间。

有外贸企业相关负责人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航运巨头宣布的是即期运费不涨价,而这个运费只是一个基础价格,不包括附加费,实际支付的运费价格仍有上涨。”

对此,达飞海运业务人士也曾表示:“虽然运价冻涨,但达飞海运仍能够收取其他附加费用,实际成交价要以装货上船为准,收费仍取决于市场供需机制。”另有国内揽货从业者表示:“达飞海运的燃油附加费、港口拥挤附加费、旺季附加费,都会视市场情况调整。”

一位货代人士则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达飞海运10月份的舱位都已被订光,这是传统的航运旺季,旺季结束,供不应求的局面会相对改善,再推涨价已无多大意义。”据了解,目前中美航线和中欧航线仍是最热门的航线,该航线一直在满舱运行,外贸企业需要排队下订单。

留言评论Message

我要评论e-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