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文
English

中国新能源汽车,真的让中国汽车工业弯道超车了?

时间:2021-11-18 来源:浏览量: 打印 字号:
据相关统计显示,这个行业直接拉动了10%的GDP,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7.6%,直接就业人口超过630万人,按有关部分测算的1:7的岗位拉动效应,总就业人口近5000万人,影响力曾长期居于地产之后。
如今房地产被严控,中国经济或许就看它了。
这就是被称为中国第一制造业的汽车制造业。
根据中汽协最新的统计数据,2020年我国以2522.5万的汽车产量高居世界榜首,领先第二名美国1000余万辆。但与之相对的,我国汽车品牌却一直难逃“低端困局”,汽车产业也因此“大而不强”,利益大头还被外资拿走了。
除了起步较晚之外,这四十余年来“市场换技术”策略也是造成如今困局的主要原因。
上世纪80年代,为了吸引更多外国资本入驻,有关方面通过“市场换技术”的战略以促进国内市场的繁荣和本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南北丰田、一汽大众等合资车企大量涌现。相较其他产业,汽车制造业落地地方,能带动大量的就业、税后和GDP增长,自然成为各地争抢的香饽饽。
但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各地为拉拢企业入驻不得不得放低姿态抢项目。地方争抢,给外资车企挑肥拣瘦的机会,逼着各地方给足政策来抢自己。结果,不仅地给了,政策给了,连技术转让底线也没了,导致一些地方没能把技术换市场落到实处。
因此我们的企业接触不到外企的核心技术,外资对我们也是严防死守,甚至连“螺丝钉”级的小事情都不让中国人插手。像底盘、发动机等核心技术,中国更不可能拿到多少先进的真东西。
到头来,中国只能一直充当“组装工”的角色,占据利润的小头。举个例子,中国上汽和日本本田营收大体相当,利润却只有后者的一半多。而此时的日本政府为了保护本国汽车产业,开始实行提高进口关税和限制外资投资等严格的贸易保护政策,丰田、本田、日产一举扭转此前颓势,使汽车产业成为了日本面向世界的名片之一,这其中“政策引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就这样,我国的汽车产业逐渐与世界一流拉开了差距,但战局却出现了转机。
在追求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法国、西班牙宣布2025年起禁售燃油车,美国2029年,日德英2030年......又一波东风乍起,新能源汽车成为版本答案。
而这一次,我们成功“抢跑”。2009年开始,我国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进行毫不吝惜的扶持,政策、资金应有尽有,雨后春笋般的新能源车企开始野蛮生长。在这种情况下,“骗补贴”等乱象是无可避免的,可随后政府果断的掐断这笔资金,将其放在市场上任期浮沉,并且在危急时刻鼓励地方政府入局的举措,使我们从抢跑开始向领跑过渡。
大浪淘沙下的新能源车企,开始初现峥嵘。
但要想真的领跑,避免重复燃油车的覆辙,除了政策以外,核心技术的缺失也是我们当时败下阵来的重要原因。
同几十年前一样,谁掌握核心技术,谁就能占领市场。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核心就是“电池、电机、电控系统”。
但我们目前的情况其实并不乐观。
碳化硅作为制造电机的核心材料之一,是保证电池输出利用效率的关键,可围绕碳化硅器件的产业链,我们也并无太强的掌控力。
美国企业占据了全球近8成的碳化硅产量,且欧洲、日本在外延与设备模块开发方面也有着绝对的话语权,目前电机效率达到97%的高品质电机,主要还是由欧美日的供应商提供。
电控系统中硬件的控制器方面,中国与外国车企间的差距也不小。虽然比亚迪等少数企业很早就开始了相关研发工作,但丰田、本田等外企也几乎在同一时间开始,并没有绝对的优势。
根据央视财经的最新报道,由于锂矿资源的短缺,新能源电池的关键原料酸锂价格暴涨超230%。中国的锂资源虽然排名全球第四,但主要以盐湖的方式存在,需要经过复杂工艺才可以提炼锂。所以目前我们依旧高度依赖锂矿的进口,而且短期内没有办法改变。
这也极有可能成为我们被卡脖子的关键问题,“被动减产”也被众多专家挂在嘴上。
领跑的路依旧坎坷,虽然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形势一片大好,每年的复合增长率都近乎翻倍,但核心技术的相关问题时刻的提醒我们认清局势。
业界公认的新能源汽车战争将发生在2025年左右,那时的我们以何种姿态入场固然关键,但如何在战局中步步为营,还要看核心技术的自主程度。

留言评论Message

我要评论e-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