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稳中有进”的态势
2021年中国经济整体保持恢复态势,但进入下半年以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2022年中国经济将呈现什么走势?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独家专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室副主任杨光普。他认为,尽管短期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2020-2021年两年平均经济增速在5%左右,已经比较接近潜在增速。同时,我国目前有充足的政策储备以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只要各地区各部门能够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我们就能够稳住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看2021年中国经济的表现?
杨光普:2021年中国经济整体保持了持续恢复的态势,但由于各季度的基数效应呈现了逐渐消退的特征,所以经济增速走出了“前低后高”的形态。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经济恢复仍不平衡、仍不稳固,经济增速尚未回到潜在水平,尤其是今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增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落,除基数效应消退的因素外,还暴露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不但需求增速出现了下降,而且前期一直恢复较快的工业生产也出现了较大幅度回落,对市场预期产生了较大影响。正如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指出的,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中国经济时报:2022年中国经济将呈现什么样的走势,主要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杨光普:总体看,2022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恢复态势,主要指标都将更加接近潜在增长水平,并且随着基数效应的消退,经济指标的波动将显著小于过去两年。
当然,经济的具体走势仍将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我们能否尽快化解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三重压力,以及全球疫情的演变、供给短缺“全球化”持续的时间、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的走向,等等。目前,全球疫情仍在蔓延,病毒持续变异正带来新的不确定性,全球经济的恢复仍然不平衡,尤其是发达经济体与欠发达经济恢复不同步导致全球需求与供给的恢复脱节,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已经导致全球物价中枢抬升,劳动力价格上涨正接力成为推升通胀的主要因素,这将迫使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加速正常化,尤其是美联储已经开始缩减购债规模并且节奏有所加快,大概率明年年中就会开始加息,这些外部因素都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挑战。
中国经济时报:2022年宏观政策将如何发力?
杨光普:针对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内外部压力和挑战,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对明年的经济工作提出“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要求,并围绕宏观政策、结构政策、结构政策、科技政策、改革开放政策、区域政策和社会政策等七个方面做了全面且具体的部署。
具体到宏观政策上,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尤其是要在保证财政支出强度的前提下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率,加快支出进度,发挥好财政支出的乘数效应,在过去几年持续减税降费的基础上实施新的减税降费,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制造业的支持,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二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总规模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稳定宏观杠杆率,保持实际利率水平稳定。
三是要加强财政、货币、产业、节能、环保、投融资等各项政策协调配合,并努力形成合力。要合理把握政策出台的节奏,加强对政策效果的事先、事中和事后评估,慎重出台有紧缩效应的政策,加大各项政策间的协调力度,尤其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
四是要持续完善宏观调控的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平衡好经济运行中的周期性力量和结构性力量,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机结合,既要瞄准经济运行的突出短板和瓶颈发力,呵护好改革推进和经济转型升级中新动能的成长,也要对冲好改革过程中旧动能的衰减,防止结构性力量与周期性力量形成共振。
五要加大对新出台政策的权威解读,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对政策形成正确认识,有效消除企业对政策的困惑和担忧,提振企业投资信心。
留言评论Message
我要评论e-magazine
上一篇:开局之年,中国经济巨轮无惧风浪稳健前行
下一篇:2022年中国经济如何应对三重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