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发展面临的六大挑战
汽车评价研究院院长李庆文根据会议中专家、企业负责人的观点,总结归纳出在美国打压下,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发展面临的六大挑战。
第一,对芯片的依存度远超过石油
中国对于芯片的需求量高,并且在快速的增长,对外依存度大,与全球化有密切相关,特别是美国。芯片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受制于人、受制于美国的核心战略产品,是中国汽车由大变强发展过程中,最大的困难与阻力,也是中国汽车必须攻克的一个难关,必须迈过的一个坎儿,必须攀登的一座高峰。
汽车芯片市场相比整个芯片行业市场,占比不足两成,同时由于车规级芯片对稳定性和耐久性的高标准要求,该领域基本被国际巨头垄断,中国汽车芯片的国产化率只有不到 5%,而中国石油进口依存度是 70%,由此可见,芯片对外依存度远高于石油。
在研讨过程中,整车厂的负责人透露,缺一颗芯片就会导致无法量产,就不能及时的推向市场,芯片真正成为影响汽车产业全局的技术和产品。
第二,跨国公司始终处于芯片产业的垄断地位
芯片供应商主要来自于欧洲、美国和日韩,像恩智浦、英飞凌、德州仪器、意法半导体、瑞萨,数据显示,这五大企业约占 60% 以上的市场份额。国产功率类的芯片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基础,市场份额也在逐渐的扩大,其他类芯片还高度依赖进口,主要原因是产品系列不全,可靠性偏低,在产品性能方面还满足不了需求。
芯片的短缺会依然持续,今年以来,应该说全球车规级芯片依然紧张,且 " 芯片荒 " 呈现出新的特点,由 2021 年的全类型的短缺,变成了一个结构性的短缺。
作日,英伟达发布了一款重磅级自动驾驶芯片—— DRIVE Thor(雷神),这是一颗超级 SoC 芯片,其算力达到了惊人的 2000TFLOPS,是 Orin 的 8 倍,特斯拉 FSD 芯片的 14 倍,在工艺上,Thor 芯片集成了 770 亿晶体管,比 RTX 4090 显卡还要多 10 亿,堪称目前最强自动驾驶芯片。显然,国产芯片与跨国公司产品在性能上存在很大差距,崛起之路任重道远。
第三,产业界缺乏对于汽车芯片的重视
国芯片禁令的实施,无疑给中国的汽车产业界敲响警钟,过去两三年时间,汽车企业吃尽了 " 缺芯 " 的苦,核心原因是没有把汽车芯片放在高度的战略地位上,产业界缺乏对于汽车芯片的重视。
我们不能在汽车芯片的问题上再找借口、找理由,而是要及时吸取经验,制定出制胜未来的新战略,接下来,美国将不断推出限制中国芯片发展的措施,产业界必须高度警惕,在汽车芯片领域走出一条自主可控、开放发展的道路,不要将希望寄托于其他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上,而是要自主把控关键核心技术。
如果在汽车芯片的自主可控上进行战略摇摆,那么将给智能汽车产业带来致命的、毁灭性的打击。智能汽车是全球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更是中国与美国在汽车产业激烈竞争的关键点。借势智能汽车,中国可以更快实现汽车产业的由大变强,成为新汽车的领导者,因此必须重视汽车芯片等短板问题,避免被 " 卡脖子 "。
第四,美国对中国芯片采取的是战略性限制
美国已经在半导体方面和中国脱钩,并采取了限制,在芯片问题上,美国并不遵循自由市场经济,违背了经济规律,这一切都是为了国家利益。美国十分露骨、强硬、直截了当的制定了一个美国历史上少见的产业政策,毫不掩饰的排斥别的国家的产业政策。
分析来看,美国拥有最完善的资本主义国家体系,产业政策制定都会经过缜密细致的研究、论证、策划,达成一致的战略认识,形成法律及战略方案,最终加以实施,因此美国对中国芯片的限制是战略性、长期性、持续性的。
美国的战略一旦形成,其执行力是很强的,会系统性的、有节奏的进行,步步为营。中国在芯片问题上应认证对待,不要有侥幸心理,要有一种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在战略上要有强烈的自主控制能力。在战略上美国脱钩的态度明显,行动已经很坚决了,如果汽车行业现在还在纠结、犹豫,未来就会带来重大挫折、重大失误、重大失败。
汽车评价研究院认为美国对华芯片领域限制已由个别企业制裁扩大至高端芯片产业。此前,美国通过将我国的企业、机构及个人纳入到实体清单来实施相关制裁,比如对华为的打压,限制其发展。但现在开始通过高端芯片产业来实施精准 " 狙击 ",制裁手段进一步升级。美国对我国芯片领域的限制逐渐扩大至高端芯片的设计、制造和应用等领域,意在通过高端芯片领域的制裁,来限制我国相关领域的先进技术攻关,以维持其科技领先地位。美国限制高端芯片出口还会影响大型实验和 AI 相关的商业应用等领域,比如大规模的 AI 训练、自动驾驶机器学习、大规模图像视频处理等。
第五,美国限制举措对中国汽车产业有中度风险
当前我国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并取得明显成效。汽车的电动化、智能化带动整体产业价值链构成的升级,单车芯片数量大幅提升,同时,芯片也是智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国汽车行业正处在 L2 级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快速普及阶段,并逐步向 L3 级过渡阶段,L4 级已实现特定场景下的示范运营。目前的车规级芯片除了特别高端的智能驾驶芯片,其余芯片基本都是 28 纳米及以上的成熟制程芯片,美国当前的限制举措,对国内车规级芯片的影响有限,为中度风险。
中国正在为实现高端汽车芯片的自主设计和制造而努力奋斗,必须要通过自力更生才能实现突破发展。根据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到 2025 年,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到 2035 年,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规模化应。实现高度自动驾驶,对 SoC 芯片的算力要求将提升到 1000 TOPS 左右,芯片制程也将达到 5-7 纳米级。
第六,车控操作系统是汽车芯片实现自主可控的关键和保障
缺芯少魂一直是中国制造之痛,操作系统是汽车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也成为各企业必争的战略要地,芯片与操作系统缺一不可,车控操作系统是汽车芯片实现自主可控的关键和保障,它也是可以真正带动芯片产业链落地的核心。
在这个全新的产业链和生态上,大家需要找到自己的位置,来实现价值的平衡。同时,在发展芯片产业生态的时候,产业界也需要格外注重数据安全和信息安全,在保障高实时的过程中确保高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