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文
English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多位科技工作者在全国两会建言献策

时间:2023-03-24 来源:浏览量: 打印 字号:
两会期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多位科技工作者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或全国政协委员出席会议,并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尤政:加快构建高校人才培养融合创新模式

优化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相关部门联动机制及完善的条件保障机制,以学生为中心,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同时,立足产业实际,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各自优势,充实卓越工程师产业导师队伍,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具体到高校层面,要结合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目标要求,完善自身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杨华勇:加强工业软件人才培养与供给,进一步夯实人才队伍基础

提升高校对工业软件人才的供给能力,加大教育资源支持力度,增加高校工科学科尤其是机械工程、智能制造等相关学科方向的研究生招生指标,面向智能制造大力培养高层次的工业软件人才,统筹校内外资源,建设跨学科的工业软件课程体系,大力培养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深入挖掘校企合作动力,鼓励校企以联合实验室等形式开展智能制造工业软件技术开发,探索推动头部工业软件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积极引导毕业生流向工业软件企业,鼓励国内工业软件产品进校园、进课程、进教材、进实训,推动制造企业释放工程场景,深度参与工业软件人才培养全过程。

持续强化工业软件领域的职业教育,探索走出一条适合国内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教育和培训之路;支持工业软件企业进行在职培训,鼓励企业与职业教育机构共建工业软件人才在职教育体系;积极吸引互联网等领域人才回流,推动回流人才在工业软件领域的再培训、再就业。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设立软件产业基金以及工业软件专项子基金,推动税收优惠政策等向智能制造工业软件企业倾斜,支持工业软件企业融资上市;深化工业软件产品市场化应用,加大对自主工业软件企业和产品的宣传力度,引导制造企业和高校优先应用国内工业软件产品,鼓励工业软件企业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工业软件产品供给能力与市场化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河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韩旭:构建创新型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建立创新要素流动汇聚机制,加快构建政校企创新联合体,培育科研驱动力。创新协同育人的管理与运行机制,推进教育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融合,校内、校外教学资源相融合,形成教育和产业融合发展的大格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在财政投融资安排、战略规划制定、研发项目设立等方面,切实发挥好引导和协调监督作用,引导企业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攻关,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协同创新,提升行业或区域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合肥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严建文:多措并举 支持科创型企业发展

尽快构建科创企业发展国家战略,从国家层面重视这一新型主体的成本和培育,各部委形成统一合力不政出多门,从机制、体制上保证创新型企业产业与人才的健康发展。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适当调整和改变科技项目过多地由政府拟定和主导,企业被动申报的现状。对于部分面向市场化的应用技术创新,可以采取由企业基于自身需求和市场需要自主申报创新项目和类型,政府根据评估结果予以资金支持或根据企业创新实践成效予以后奖补的方式支持,切实加强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

加快融资工具的创新,建议有关部门鼓励开展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数据资产要素融资,监管部门在政策上给予倾斜支持。引导科技金融机构实施差别化的信贷管理制度和监管、考核机制,鼓励金融机构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探索金融交易方式、数据处理和信息共享的方法与模式创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主任委员、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周仲荣:完善立体交通网,释放“双圈”辐射带动力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明确的全国交通四极之一,是西部陆海新通道连接“一带一路”的关键节点,也是广大西部地区衔接南向通道的必经之路。进一步完善对外通道,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对广大西部的辐射带动能力,对于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科学院执行院长宋克兴: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

我们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根本,形成高层次人才汇聚的强磁场,加快建设全国重要人才中心;以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为牵引,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圈;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抓手,破解传统产业提质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为河南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常务委员、扬州大学校长丁建宁: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农业科技、人才协同发展

加强农业领域交叉平台、团队建设,设立“交叉学科”学科群序列,新增聚合人工智能、多组学、遗传学等多学科资源的“智能生物育种”重点实验室,以及聚合微生物学、材料学、耕地保育学等多学科资源的“现代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等。

加强农业领域交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推广。设立重大专项,专门支持农业领域交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同时设立专项,研发数字化、智能化农业重大技术推广系统,创新性地依赖多学科交叉手段,推广应用农业重大关键核心技术。

加强涉农交叉学科和专业建设。要鼓励、支持涉农高校尤其是涉农的综合性大学强化顶层设计,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学科前沿发展方向,设立交叉学科建设特区。此外,通过加大资源配置等方式,培育建设一批如、农业安全等涉农的新兴交叉学科。

加强具有学科交叉背景的农村管理干部队伍和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实施乡村干部专业化提升工程,在涉农高校定期组织农业农村干部研讨班。此外,扩增涉农地方高校非全日制农业硕士、农业博士招生指标,畅通农村管理干部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学位提升通道。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副所长王立平:支持民营企业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重要作用

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原始创新,提升国家战略科技储备。支持企业通过研发合作、平台共建、成果共享等方式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支持企业投资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提升企业在机构运行管理中的决策投票权,参与共同布局重点研究方向。鼓励企业投入科研团队,全职参与到国家实验室的重大项目研究工作中。鼓励企业在知识产权明晰的前提下,投入技术成果参与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工作。

支持民营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强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能力。要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在市场中的主导地位,建立“科技领军企业牵头+其他创新主体联合攻关”的产学研创新联合体。发挥科技领军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观能动性,聚焦产业链创新链融合,提升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联合其他创新主体科研力量实现产业升级。

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战略布局,提升产业引领能力。在国家研究制定与战略产业相关的重大科技项目时更多吸纳来自企业的专家参与决策,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技术研发,培育科技领军企业,引导民营企业开展面向需求的应用基础研究。

优化民营企业创新生态,促进企业成长壮大。支持民营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采取前期资金投入、后期补助等方式,对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战略任务的民营企业给予扶持,鼓励民企探索技术前沿和“无人区”。

夯实民营企业人才根基,助力吸引一流科技人才。在推进民营企业创新发展中,要把科技人才放在最优先位置,努力在民营企业中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团队。

留言评论Message

我要评论e-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