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文
English

润滑油公司空间润滑技术开发中心:润大国重器 铸长城脊梁

时间:2018-07-25 来源:浏览量: 打印 字号:

北京市海淀区安宁庄,街道俨然。穿过中国石化润滑油有限公司的大门,厂区深处,有一座二层小楼,近处还有一幢平房,工整地标注着“空间润滑技术开发中心”。

“这里就是中国航天润滑材料发源地,距今快60年了!”润滑油有限公司空间润滑技术开发中心主任辛虎自豪地说道。“这两个井盖就是当年621厂建设时留下的。”门前的小路上,经历岁月沧桑的井盖上面,621字样还在,它仍然忠诚地履行着职责。

从1958年中国第一个煤炼厂艰苦创业,到1962年转产含氟油脂,中国石化润滑油从零起步,打破国外垄断,自主研发生产中国第一批全氟碳油脂、氟氯碳油脂和聚全氟异丙醚油,全面满足我国核工业、航天工业发展需求,已形成航天发动机油、航天液压油等7大类58种航天润滑产品。

从侯祥麟等老一辈石化人开始,历经几代人,润滑油研发的接力棒如今已交到80后、90后手中。从“东方红”卫星发射到“神舟”飞天、“嫦娥”奔月和“天宫”对接,中国成为世界少数几个掌握航天润滑技术的国家之一。国之重器运转需要润滑油,作为大国重器背后的隐形力量,润滑油公司提供着始终如一的优质产品与服务,从未停下进取的脚步。

启程:

“因为是国家需要的,拼了命也要生产出来!”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在严峻的历史条件下,老一辈石油石化人临危受命,科研生产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历经无数个不眠之夜、无数次试验,研制出优质的全氟碳油。一位老同志回忆说:“当时听到这个好消息,大家都高兴得跳了起来!”

当时,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单方撤走在华专家,留下一大批半拉子工程。个别外国专家断言:过不了几年,中国的机器会成为废铜烂铁。

苏联援建期间,润滑油研发严格保密。油品是专家保管,如果不小心几滴油掉在地上,苏联专家就会用滤纸擦掉,再把滤纸扔进锅炉烧掉。在得不到国外生产全氟碳油原料、工艺和设备的情况下,当时石科院副院长侯祥麟决定成立石科院研究组,在高清岚带领下,从化学方程式到真正产品,他们经历了太多失败。当时,科研人员的粮食定量不高,参加氟油研制的科研人员相继出现体力变差的情况,有的人身体出现水肿。大家加班加点,周末也很少休息,连续几个昼夜留在实验室。高清岚回忆说:“当时每天工作12个小时,除了工作,都要减少活动,保存体力。”

1962年1月,在余秋里部长指导下,石油工业部621厂(中国石化润滑油公司前身)仅用一年半时间即建成,成为我国第一个氟油生产厂。当时,因为国家需要十分紧迫,621厂只有一次试车投产成功,按时拿出合格产品,才能保证军工需要。621厂和石科院科研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夜以继日连续苦战,第一次试运行历时115天,提前60天超额完成了首批生产任务。

航空专用油脂用于天宫一号发射。

从研发团队技术人员到生产车间操作工再到从事辅助工作人员,如今很多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地留下了工作时的伤痛或伤痕。但问到所有老同志为什么会坚持下来,大家的回答出奇的一致:“国家选择你做这个工作,就必须把工作做好!”

据高清岚回忆,1965年全国青联常委开会,他受到国家领导人周恩来、刘少奇接见。周总理问他在哪个部门工作,他说:“在石油部门,具体是搞特种润滑油的研制和生产,为军工服务的。”周总理说:“祝你和你的同事们取得更大的成绩!”“这是国家领导人对润滑油科研生产工作的要求。周总理说的话,是对研究院说的,也是对621厂说的,我们必须完成任务,给国家干保险活儿!”高清岚说。

当时工作条件艰苦,没有空调。为保证清洁度,在调脂净化室里工作时,工人会主动把通风停了,脚下、手上套上塑料袋。高温且完全不透气,油气会吸到肺里,呼吸困难。工人实在热了,就在屋里弄一盆冰,在边上待上几分钟。每次工作完成,大家全身被汗水浸透,跟水洗一样,鞋子脱下来都能倒出水。老工人说:“那时有一句口号‘决不因为润滑产品拖航天的后腿’,大家都努力工作,不需要做思想工作。”

奋进:

只有开拓创新,才能确保国防急需。

621厂正常生产后认为:虽然已经满足了用户需要,但要真正持续做到这些,必须不断开展技术攻关,进行设备、工艺改革并试制新产品。因为他们明白,只有开拓创新,才能确保国防急需。

科研工作者冒着危险加紧试验,经过前期周密研究策划和精心操作,试验取得成功,成功试制出第一批油样。后又经过努力,研制出的产品质量达到二代油要求。新产品具有产品质量高、效率高、成本低等优点,产品通过国家鉴定,并获国防科工委发明一等奖。完成含氟油系列产品更新换代,标志着我国含氟油脂生产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随着中国运载火箭发展和航天工程的实施,对配套油脂提出更高要求。科研人员经过深入研究和反复试验,终于找到能做成合格产品的油料,成功研制出适用于火箭多处部位的轴承脂和密封脂。

在大胆探索与创新下,润滑油研发团队还研制生产出聚全氟异丙醚,与国外油样相比,性能更优,打破了国外厂家垄断,标志着我国含氟油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产品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由于航天行业的特殊性,对润滑油要求100%合格,企业要有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做到生产出来的产品万无一失。” 负责空间润滑油研发的工程师介绍说。

面对国家需要,润滑油研发团队从未说过一个“不”字,他们克服时间紧、条件差、环境艰苦等困难,在国家的各项重大试验中,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从未出现差错。2016年,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型号办公室向集团公司发来“对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圆满成功的感谢信”。多年来,长城润滑油先后获得国务院、中央军委及相关部委的40多次表彰和奖励。

争先:

任何时候不以牺牲质量来换取经济效益。

润滑油研发团队在全力确保国家特种油脂生产前提下,积极开展民用攻关,研制生产出17个品种油品,服务冶金、石油电子、化工等产业。1980年建成中国第一家高级润滑油调和厂,开启了中国石化润滑油事业发展的新征程。

2002年5月29日,中国石化润滑油公司成立。历经品牌整合、销售体制整合等重大专业化改革,润滑油公司坚持“任何时候不以牺牲质量来换取经济效益”的质量价值观,质量追求始终如一、力求万无一失。公司对标国际,永不止步,坚持自主创新求发展,打破国际垄断,走出了一条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的发展之路,成为中国润滑油行业的领军者,成为中国石化的亮丽名片,站在了中国制造、中国品牌的第一阵营。

中心技术人员在实验室工作。郑德辉 摄

岁月变迁,老一代人退休,新一代人接替岗位,但使命和责任一直在传承。几十年来,企业在不断发展,不断进行技术改造,但保证质量一直是不变的追求。老员工回忆说:“一进厂我们就接受教育,我们的产品处在国家尖端领域,用在国家关键设备上,关系国家地位,关系人民尊严。所以,在质量上要想尽办法,保证产品质量100%合格。”原料中有杂质,干部职工就用上“绣花”功夫,清除杂质直到油品合格。装完油脂回收再利用的铝罐需要清洗洁净,他们就戴上厚厚的手套,用100摄氏度的沸水冲洗。通常出厂检验就一道关,但为军工航天提供产品是两道检验关,为的就是产品质量双保险。

中国第一个润滑油品牌——长城润滑油面世时,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长城润滑油人没有退缩,销售人员自己背着产品,一出差就是十天半个月,吃干粮,喝自来水,一家家地推销产品,在较短时间内就打开了销路。如今,长城润滑油始终占据中国润滑油行业领军地位,连续七年获得C-BPI(中国品牌力指数)行业第一品牌。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做大国重器背后的隐形力量

2011年4月的一天,在进行航天配套产品技术调研过程中,航天专家提出特殊需求,并要求在3个月时间内提供产品。

科研团队立即组织专项讨论会,并立即开展工作,经过曲折的研发过程终于拿出产品。经过严格出厂检验,最终各项指标均满足要求。客户采购部负责人说:“真没想到你们用50天时间便解决了问题,中国航天事业有了像长城润滑油这样优秀的供应商就多了一份保障!”

润滑油公司坚定迈向各产业链中高端,树立全球视野,在高起点上推进国际化发展步伐。为高铁、大船等国之重器配套高端润滑产品;以新加坡公司为SINOPEC品牌的海外营销窗口,积极与中铁建、中国隧道、中国路桥等70多家中资企业合作,为国家装备制造业“走出去”提供了可靠、高质量的配套产品和服务。2018年上半年,海外销量同比上升30%。

目前,这个团队正积极围绕重型运载火箭、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等开展新型润滑材料研究,作为大国重器背后的隐形力量,长城润滑油走出了一条自强不息的发展之路,成为载人航空、航天、远洋运输、高速铁路、国防军工等高端领域的紧密参与者和支持者。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 润滑油公司 提供)

人物名片

润滑油公司空间润滑技术开发中心

空间润滑技术开发中心团队传承和发扬老一辈优良传统和作风,使中国石化成为世界上唯一掌握生产四大氟系列特种油的企业,长期为中国国防和航天事业提供良好的润滑保障。

1984年4月8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参与润滑服务的长城润滑油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嘉奖。

1984年,长城润滑油服务建国35周年阅兵盛典,获得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嘉奖。

2000年6月,为“神舟”系列飞船研制的高低温润滑油脂研发成功,并在“神舟”系列飞船和“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上成功应用。

2004年12月31日,长城润滑油被正式授予“中国航天专用产品”称号。

2005年10月,长城润滑油护航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2007年10月,长城润滑油护航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

2010年3月,长城润滑油获得中国航天基金会特殊贡献奖。10月,长城润滑油为嫦娥二号探月卫星提供润滑保障。

2011年9月,长城润滑油为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提供润滑保障。11月,长城润滑油护航神舟八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2012年6月,长城润滑油助力“神舟九号-天宫一号”太空成功对接。

2013年6月,长城润滑油护航神舟十号飞天,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12月,长城润滑油助力嫦娥三号软着陆。

2014年8月,长城润滑油为高分二号卫星提供润滑保障。

2015年9月,长城润滑油助力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首飞成功。

2016年6月,长城润滑油护航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助力天宫二号升空。10月,长城润滑油助力神舟十一号成功发射。

2017年4月,长城润滑油护航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顺利完成自动交会对接。

 

润滑油公司空间润滑技术开发中心访谈

大国重器背后的隐形力量,用石化心润中国梦

问:从事航天润滑油研发工作30多年,您觉得长城润滑油最核心的精神是什么?

张华(润滑油公司副总工程师):我感受最深的是老一辈石油石化人爱国担当、自强不息的精神,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的职业水准。这些精神应该代代弘扬光大。

润滑油公司这么多年来为国家航天和国防事业默默奉献,这种爱国敬业敢于担当的精神一代代传承,老一代科研工作者自力更生、不畏艰难,奠定了高端润滑科技的基础。经过一代代的传承和发展,润滑油公司始终满足国防技术需求和发展需要,现在新一代科研人员正在发扬和传承爱国敬业、敢于担当、自强不息的精神,勇于创新、精益求精,视质量如生命,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

问:您作为现在航天润滑技术开发者,目前研究的方向是什么?

辛虎(润滑油空间润滑技术开发中心主任):我们现在全力以赴的一个重点项目,是为我国2022年将建成的空间站研发配套润滑油。主要包括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动机所需要的润滑油脂;担负保障天地之间人员往返神舟飞船和天地之间货物往返神舟飞船动力系统任务,还有保供最重要的将要在轨服役10年的空间站本身关键部件所需要的润滑油脂。

现在中国的火箭、卫星、神舟飞船都使用长城润滑油。未来,我们要伴随航天步伐搞研发,中国航天设备飞到哪里,我们的长城润滑油就跟到哪里!

问: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担当,作为90后,您觉得自己的使命是什么?

赵恒(润滑油空间润滑技术开发中心工程师):长城润滑油作为大国重器背后的隐形力量,见证了我国航空航天、军工、高端制造业的高速发展。我虽然没有经历那些沧桑的岁月与创业的艰辛,但能与中国石化结缘是我最大的荣耀。入职以来,一直感受的是将国家需要视为企业责任与使命的国企情怀,也深深感到作为一名石化人身上肩负的“爱我中华 振兴石化”的历史责任。今后的工作中要牢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打造世界一流” 的初心和使命,做好未来20~30年中国航天润滑技术储备,为实现强国梦加油!

留言评论Message

我要评论e-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