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文
English

国际经济智库关注中国人均GNI增长

时间:2022-02-17 来源:浏览量: 打印 字号:
自2019年以来,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GNI)已突破1万美元大关。2021年7月,世界银行公布的高收入国家标准为人均GNI高于12695美元。围绕中国能否到“十四五”末达到现行的高收入国家标准、到2035年实现人均GNI翻一番,国际经济智库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中国有望提前达成目标

国际经济智库普遍认为,中国人均GNI达到现行高收入国家标准的时间可能比预计的“十四五”末期更早,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中国经济的疫后复苏明显快于世界其他地区。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条件下,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2.3%,GDP总量首次突破100万亿元人民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21年10月份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21年和2022年中国经济增速分别为8.0%和5.6%。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IIE)所长亚当·波森(Adam Posen)指出,中国政府采取迅速有力的措施实现对境内疫情的有效控制,使中国经济获得了比世界其他地区更有利的发展环境,预计中国经济将在未来数年内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

第二,人民币汇率上涨助推中国人均GNI取得突破。高盛等机构在2019年时预测,中国的GDP总量将在2030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2020年疫情发生以后,由于美国的疫情形势恶化、经济复苏乏力,英国经济与商业研究中心(CEBR)认为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可能在未来5年内下跌15%以上。随着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断上升,进而使中美GDP总量加速接近,中国有可能在2028年就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并达到现行高收入国家标准。

第三,消除绝对贫困是中国人均GNI增长的根本动力。经过多年持续奋斗,中国于2020年底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根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宽泛中等收入标准,中国是世界上中等收入群体(即收入为3650—18250美元的群体)增长最快的国家,从2000年的3910万人(占总人口的3.1%)增至2018年的约7.07亿人(占总人口的50.8%)。美国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发布的《中国对全球中产阶级的影响》报告也认为,自2006年以来,全球中产阶级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中国的减贫成就。布鲁金斯学会还预测,随着中国成为最大的中产阶级细分消费市场,中国消费者对更高质量产品的购买将为全球经济创造巨大需求,从而开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时代。

突破人均GNI翻一番关键节点

国际经验表明,接近或超越现行高收入标准的经济体可能出现反复。例如,巴西在2010年人均GNI首次超过1万美元后,经济转而进入下行通道,至今未能恢复到原有水平。阿根廷于2017年达到高收入国家标准,但2019年又被世界银行重新归类为中等收入国家。除此之外,俄罗斯、墨西哥、土耳其等国也出现有类似情形。鉴于此,到2035年实现人均GNI翻一番将是中国彻底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节点。具体来说,实现这一目标将面临以下挑战。

一是在较长时期内维持中高速增长。根据现有基数测算,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长应达到4.7%,方能实现2035年人均GNI翻一番的目标。英国经济学人智库(EIU)提出,考虑到2020年的基数较低,预计2021年世界各国经济将普遍出现大幅反弹。而随着经济刺激政策逐步取消,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经济反弹也将趋于平缓。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若要长期维持中高速增长,则必须克服一定困难。

二是克服潜在的人力资本危机。随着中国工人技能差距扩大和产业自动化程度增加,没有接受更高培训或教育的工人可能面临失业风险。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斯科特·罗泽尔(Scott Rozelle)和娜塔莉·赫尔(Natalie Hell)提出,根据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测算,2010年中国25—64岁的劳动力中接受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为24%,2018年该比例上升到30%,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是应对中美战略竞争带来的外部风险。英国牛津经济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经济学家高路易(Louis Kuijs)认为,2021年各国的增长率反弹不足以得出全球经济全面复苏的结论,因此中国经济的外需也尚未完全恢复。拜登政府在贸易、技术和安全等方面推行大国竞争政策,可能给中国的外部经济环境带来更多不确定性。根据其假设,如果“中美出现显著脱钩”而其他发达国家保持对华联系,中国到2040年的GDP年均增长率将下降不到0.5个百分点;但如果其他发达国家“加入对华脱钩行列”,那么中国到2040年的GDP年均增长率或将下降1个百分点。

四是回应对中国发展中国家地位的质疑。随着中国接近乃至达到现行高收入国家标准,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地位可能遭到一些质疑。当前,世界贸易组织(WTO)等主要国际组织仍将中国纳入发展中国家的组别,但有些发达国家对中国发展中国家地位的质疑已不再停留在口头上,逐步取消给予中国的关税、贷款和其他优惠措施。

如何保持长期增长

随着中国境内新冠肺炎疫情得到基本控制以及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刺激计划,中国的人均GNI等指标预计近期将保持快速增长。关于中国如何确保长期较快增长进而实现2035年人均GNI翻一番的目标,一些国际经济智库提出了以下建议。

第一,深化产业结构调整,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有些新兴经济体过于依赖大宗商品,没能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而中国已经爬上了工业化的阶梯,为最终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打下良好基础。耶鲁大学杰克逊全球事务研究所(Yale Jackson Institute for Global Affairs)发布的《中国没有中等收入陷阱》一文指出,中国摆脱“中等收入陷阱”需要在经济结构再平衡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一是将增长动力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将总需求结构的支撑从出口和投资转向私人消费;二是技术创新从进口创新转向自主创新,即更多地利用自主开发的技术。

第二,提升农村受教育水平,挖掘人力资本潜力。过去中国主要凭借制造业中较低的人力成本获得比较优势,但现在该优势已经逐渐减弱,经济对低技能工人的需求日益下降,导致“人力资本收益和人力资本需求之间的时间不一致”。斯科特·罗泽尔和娜塔莉·赫尔也提到,成功转型国家的劳动力中接受高中及以上教育比例为76%,而中国还未达到这一标准。由于农村青年构成了中国当前和未来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挖掘中国人力资本潜力的一大关键在于提升农村受教育水平。

第三,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降低中美战略竞争的负面影响。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和中美战略竞争等因素影响,全球供应链结构调整成为当务之急。一些跨国企业提出所谓的“中国+1”战略,即在中国之外寻找东南亚、南亚等地区的低成本国家作为替代性的供应来源。对此,杜伦大学政府与国际事务学院全球政策研究所(Global Policy Institute)2020年9月发布的报告指出,尽管美日政府鼓励本国跨国公司将产业链和供应链迁出中国,但鉴于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可靠的基础设施以及相对其他国家更低的税收等,多数跨国公司拒绝将产业链和供应链迁出中国。麦肯锡发布的《2021年中国市场会有什么变化》报告也认为,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利于增强中国经济增长和吸引外资的动力,中美战略竞争可能不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太大影响。

第四,澄清国民收入水平,维护发展中国家地位。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CSIS)发布的《中国的中产阶级有多富裕》一文指出,世界银行设定的高收入国家标准不仅低于美国、日本、德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的人均GNI水平,也低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经济体人均GNI为43861美元的平均水平。因此,即便中国未来达到了现行高收入国家标准或实现了到2035年人均GNI翻一番的目标,中国也只是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国民收入水平。此外,发展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除了要看GDP总量或人均GNI,评价一国的发达程度还须考虑人类发展指数、包容性财富等其他指标,而不能仅根据世界银行制定的高收入国家标准判断一国是否属于发展中国家。

留言评论Message

我要评论e-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