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文
English

如何克服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时间:2022-04-01 来源:浏览量: 打印 字号: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GDP增长目标是5.5%。这一目标不仅让全国人民惊喜,更聚焦了全球目光。主要是因为这一数据在世界深陷疫情困扰之际显得格外引人瞩目,尤其是出乎西方政客和媒体的预料。

提出这一增长目标的底气从何而来呢?回首过去,我们的确有理由如此自信。中国不就是在美国大肆鼓吹的崩溃论威胁论相互交替中不断高速发展了三十多年吗!而且还在继续积攒力量,向着更加高端更高质量的层级迈进。这就是我们足够的底气!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知,实现这一任务目标的难度前所未有,特别是在践行“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之际、在全球新冠疫情反复不断甚至有加重迹象之时、在我国2021年增长8.1%的基础上再登如此之高的台阶,确实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而且,冷静观察分析全球经济发展态势,更加觉得实现这一增长目标的艰巨性、复杂性和挑战性。

为此,必须秉持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寻找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排除一切干扰因素,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攻坚克难,力求毕其功于一役。结合本人研究得出的结论,对制约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提出若干破解举措,为从根本上破除当前和今后制约经济上行的压力和瓶颈制约提供借鉴。

一、从实现第二个百年大计的战略地位出发,下大决心破除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0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调研分析报告》表明,民企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2019年民企500强中有274家企业觉得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成本依然是民营企业最主要的成本负担。其他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可见一斑。事实上,在所有企业融资比例中,中小企业占比极低。整体获贷率始终在10%上下徘徊。由于缺少抵押物、担保物,很多民营中小企业都曾遭遇贷款“无门”的处境。承载60%以上的GDP重任的的群体获贷率与贡献率倒挂比率令人瞠目。能否从根本上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已经成为能否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能否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所在。为此,必须采取超常规的创造性举措:

第一,破除行业垄断,优化中小企业生态环境,强力扭转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钩的局面,加快创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型银行、金融机构的数量规模。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命脉和抗抵风险的中流砥柱,也是最核心的生产力。金融体系的结构和功能必须而且一定要优先为实体经济服务。在我国更加要把为中小型企业服务作为重中之重。但是,正视我国金融体系存在诸多结构性问题,突出表现为产品同质性严重,垄断性奇强。目前,大型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占据了整个金融市场的半壁江山,国有五大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在存贷款市场上的总份额分别接近50%。2020年、2021年世界500强,共有10家中国银行进入榜单。两年内10家银行利润占全部上榜中国大陆企业利润总额的44%和41%。2021年,中资银行持有25.3%的全球银行总资产,创造了全球银行37.2%的利润。2020年,A股市场38家上市银行的利润1.69万亿,占全部4000多家上市公司利润总额的42%。上市公司利润排行榜前10名都是金融企业。仅工商银行一家的净利润就达到了3159.06亿元,基本和中小板、创业板上市企业的利润总额相当。垄断性由此可见一斑。这意味着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战略定位始终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用上海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关于中小企业贷款难这一“世界性难题”的回答:目前确实有些民营企业是可以通过政策红利拿到银行的贷款,但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拿到贷款。这个问题全世界都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去解决,银行本身是要控制风险的。比如说中小企业贷款难,我们银行都有严格的风控体系,我们放贷有严格的利率上限,不管理好,就会出现风险。说明垄断性银行即使不贷给中小企业,放贷是没有任何压力的。因此,必须彻底打通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通道,全力推动由国家投资基金、民间资金和社会个人分别入股、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切实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第二,彻底解决长期以来垄断行业、大型企业利用上下游产业链条关系严重拖欠中小企业货款的沉疴痼疾。我国中小企业为大企业实际代垫流动资金甚至是经营成本的现象极为普遍。原因是得罪不起,否则小企业必然被迫退出大企业的供货渠道,因此,就连有钱的小企业也因此变为了缺钱企业,即使能够贷到款也是自掏高额利息,无谓抬高了企业成本。必须由国家权威部门牵头,各省市自治区联动,下大决心,死盯不放,从根本上扭转众多中小企业由于承担沉重垫资而背负巨额负债的倾向。

第三,引导社会资金、民间资本、企业自有资金三者合力广泛开展创业创新创造,将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国家战略真正落到实处。设立规模万亿级别的国家级扶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基金,大力扶持高精特新的高科技中小企业,以此全力以赴推动创建我国中小创新性企业产业发展集群、相应的体制环境和平台机制,切实形成专职研发机构、风险投资和中小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通道,加快各种技术创新要素合理有序流动。

第四,加大税收减免力度,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允许所有认定的中小科技创新型企业分别按5%销售收入或20%的税前利润比例提取研发基金,专项用于企业技术研发、新产品试制及新工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切实降低所得税征缴基数,促进企业成为推动我国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真正主体。

第五,允许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专利、团队信用评估形成的资本成为抵押品。改革完善银行现有银行信贷财产抵押制度,结合中小企业的不同形态,在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和定金等多方面采取灵活多样的融资担保方式,有效扩大中小企业的抵押品种,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抵押的便利条件。补充完善《中小企业促进法》,规定对拖欠中小企业货款的大型企业和垄断行业,必须由政策性银行和国有银行代行向拖欠的企业收取滞纳金的职责,并以此作为中小企业融资抵押的信用凭证。

二、必须底气十足毫不动摇地支持中国股市体现出经济晴雨表的内涵,推动股市给投资者实实在在的回报,提高全民消费水平和能力

要创造我国共同富裕的美好国度,一个投资者开户数超过2亿的股票市场带不来财富增长效能,还有什么更能唤醒全民财富积累的觉悟或者具体的行动呢?我们必须深入思考,付诸行动,把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的振兴再造作为国家发展大计的远见卓识之举付诸实施。

第一,彻底解放自金融危机以来被长期套牢、沉淀、锁定的将近30多万亿真金白银,为全社会彻底缓解资金紧张局面创造条件。基本消费是真正带动全民消费的根基。大力提升广大中下阶层的群体性提升消费能力水平是根本保证。而最具流动性的股市,动辄无情蒸发十多万亿投资者财富,更加令金融生态的有效循环形成断流。中国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联程度和相互影响,不仅没有形成共有的正向提升核心价值纽带关系,相反,股市和经济之间形成举世罕见的严重背离,经济晴雨表的作用更是无从谈起。股市时不时地暴跌,不仅加剧了我国金融生态的畸形发展,也使得消费缺少内生力量的驱动,投资和出口只能成为迫不得已的重中之重。促进股票市场收益良性循环,也必将使得三驾马车齐头并进效能最大化,何乐而不为!

第二,建立健全以充裕、规范、有效畅通的流动性来疏导泛滥无序、盲目跟风、追逐热点的流动性,赋之于优惠政策,尤其是税收政策,切实为落实转换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决策创造资金蓄水源泉的保证作用。这不仅能够有效克服地方和民间资金跟进的时滞效应,全方位形成转换经济发展方式的资本市场支撑机制,也能够推动资本市场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和产业迅速崛起的强有力引擎。观察全球私募基金和创业板市场这对孪生资本的结合效应,这一领域不仅凝聚了优秀企业和杰出企业家,更快速有效地催生了新的产业迅猛崛起,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重点核心支柱企业。这种示范扩散效应不仅有力地增强了创业板市场的发展后劲,而且大幅度提高了创业者的预期收益,由此催生全球高新创投产业得到迅速发展。

第三,给民间资本更多的话语权,有效释放民间资本历时多年积累的巨大流动性,特别是对热衷于投资高精新特为主的、“十四五”经济发展规划倡导的数字经济、数智融合、战略新兴产业等给予大力支持鼓励,为“十四五”期间战略新兴产业提升创新开发能力、开放融合能力、实施重大攻关、打造产业集群等诸多方面取得突破奠定财力基础。这不仅有效解决了存量不小的民间资本无序泛滥甚至违法流动的难题,也让在资金上嗷嗷待哺的大量具备超常规发展的中小企业增添动能。打通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之间资金融通途径,积极鼓励引导我国银行体系之外的巨额资金组建私募基金团队,培育长期稳定资金来源,将充裕的流动性疏导转化为实现转换经济发展方式战略的重要资本后盾,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确信,全方位形成转换经济发展方式的资本市场支撑机制必将有效有序建立运行。

三、 加大品牌建设力度,不遗余力强化提升自有品牌的核心技术和市场拓展能力

开展国际化经营,真正具备国际竞争力,分享全球范围内资源配置所带来的市场超额利益,其前提是:企业必须具备独有的核心技术和持久的创新能力,具备和竞争者有显著区别的战略定位,具备开拓市场的差异化营销手段,具备全球广泛认知的国际化品牌。其中核心是技术创新能力。拥有了这一走遍天下的优势,不仅可以被广泛邀请到世界各地开工布局,而且永远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高端位置。因此,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之路,全力以赴培育核心技术是我国所有的中小企业在危机后开拓新的市场的必然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最硬通行证便是强有力的品牌。自有品牌是—个大国晋升到强国的显著标志。中国要从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从产品大国到品牌强国,其中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必须加快自主知名品牌尤其是国际知名品牌的建设,走品牌经济发展之路。世界最著名的品牌评估机构英国Interbrand公司与美国 《商业周刊》联合发布的《全球最具价值100品牌》评估报告中,全球最具价值100品牌虽然占全球产品品牌不到万分之一,但其销售额却占到全球市场的50%左右,占世界GDP的19%以上。由此,我们必须乘势而上,加快国家名片、企业品牌的建设步伐。

首先,要以国家力量,在人力、物力、智力、财力诸多方面,为打造世界品牌,强化人才培养,促进经济质量和消费档次的同步升级。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目前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而具有多国工作经验的企业经理比例,美国为32%,日本为19%,欧洲为47%,而我国则屈指可数。必须让我们庞大的企业家群体深刻认知,核心技术创新是培育品牌生态环境的战略手段;诚信经营是培育品牌生态环境的关键;企业文化建设是培育品牌生态环境的灵魂。拥有强势品牌,就拥有了“特别经营权和品牌忠诚度”,在市场上独领风骚。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拥有一个崛起的“品牌群”就意味着在经济生产经营活动中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在国际经济分工中更多地站在产业链的高端,获得更便宜的原料、劳动力、更优厚的渠道政策,用更少的劳动量获得更高的附加价值。

其次,争抢制高点,加大海外收购兼并重组步伐,树立全球品牌战略意识,培养品牌权益保护意识,建立健全品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积极推进自主品牌与国际品牌的融合扩张再造。这必将为实现制造大国向创新大国转化,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迈进,技术含量、知识产权含金量、GDP贡献量同步跃升等目标的民族品牌创新族群创造先决条件。

四、正视制约国家长远发展战略的人口增长和劳动力资源迟滞效应,千方百计加快实施相应的鼓励配套政策

2021年度人口数据: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全年人口净增长4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就出生人口数和净增长数看,均创下1962年以来的历史新低。这引发了社会热议。国家统计局归结的原因: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包括育龄妇女人数减少,生育水平继续下降,生育观念变化,婚育年龄推迟,疫情推迟年轻人婚育安排等等。这既是对当前人口问题的积极回应,也是对影响因素的清醒认识。生育率下跌与老龄化加剧所叠加的反应,对经济社会造成的不均衡必将渐显。构建长远全面的生育支持体系和生育友好制度环境已经迫在眼前。尤其出台更具前瞻性的激励措施,着力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夯实家庭收入消费基础,消除后顾之忧等多个密切相关的方针政策,更加有利于建立健全涵盖教育、住房、医疗、失业保险、就业培训、生育保险、生育补贴、家庭个税补贴、生育费用抵税、公共资源供给等等多方面的家庭福利配套可行办法。真正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家庭,共同形成新时期我国下一代接班梯队及人力国力劳动力资源的建设体系。

五、坚定捍卫人民币稳定安全,从容面对国际激烈竞争,逆难而上,抢抓机遇,迎接挑战

俄乌冲突,彰显出大国博弈已经到了你死我活的残酷境地。货币博弈、市场份额博弈、尖端科技博弈、国防武器博弈、国家独立尊严博弈等等,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直白地说,就是真实实力的较量。尤其是西方列强通过货币战争掠夺他国财富已经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程度。财富积累是一个艰难缓慢的爬坡过程。但货币战争可一夜之间使其化于无形。土耳其、俄罗斯等国货币在美国绞杀下惨不忍睹。而俄罗斯以能源为武器,强力捍卫卢布的示范效应给了世界一个最为伟大的醍醐灌顶:谁手里有赖以长久生存的武器即资源才是真正的王炸。建立一个强势货币,既能奠定国家威望,更能让积累的财富富上加富。唯有如此,我们的所有努力才会呈现为真真切切的果实。

第一,敢于亮剑,勇于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前展现雄心壮志。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凡是引领新一轮技术进步,催生新的经济产业,推动中国经济结构升级增量的所有竞争环节绝不缺席。在新能源革命浪潮中力求独领风骚。

第二,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两个市场需求结构的升级。弘扬优势,积累经验,在新的阶段拓展新的发展领域,以更加需求强劲的超大市场规模和吸引全球生产要素的完整工业体系,不断转化量能结合唯一的级差优势。坚定对外开放信念,不断扩大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优势领域,形成东方大国在扩大开放中再造更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

第三,着力克服中国人口结构变化由于人口数量红利、成本红利逐渐弱化态势,坚定信念,立足创新,开拓视野,自立自强,力求走出更高质量的发展转型路径,推动中国经济整体结构的加速优化。通过坚持扩大内需战略,畅通国内国际经济循环,推进城市群及新型经济布局,使城市化速度和工业化速度相得益彰。

总之,当前和今后,我们面临着严峻挑战,也具备抢抓机遇的所有契机。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安全的发展宗旨和关切,采取果敢坚定的措施,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魄力,以壮士断腕精神,大胆破除阻挠发展的各种壁垒桎梏,就一定能够更加显著增强中国经济更加持久的韧性和活力,在双循环经济发展格局下实现更高更快更具活力的发展模式,圆满完成每个历史

留言评论Message

我要评论e-magazine